骨质疏松--这些常识你知道吗?
发布日期:2022-10-20 来源: 浏览次数:320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以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逐年上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退化性疾病,老年人和女性是患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人群,骨质疏松使骨小梁数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导致易骨折、骨折后愈合时间延长,以及骨折手术后内固定易松动,如今骨折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且其引起的疼痛一般是引起全身骨骼持续性疼痛。因此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尤为重要。
一、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地不断减少,骨量降低,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骨质疏松症一般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进一步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大多数骨质疏松病人属于此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女性65岁、男性 70 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是指发生于青少年,原因尚不明确的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雌激素急剧减少是引起更年期女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因素;而当她们进入70 岁之后又因骨代谢改变会发生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男性患者发生的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可以确定影响骨代谢诱因的疾病导致的骨质疏松症(如甲亢、甲旁亢、库欣综合症、性腺功能减退、1型糖尿病等)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所导致的骨质疏松。
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分为临床诊断和仪器诊断。如果病人已经发生“脆性骨折”,即在轻微外力的作用下就发生骨折,如咳嗽两声就导致肋骨的骨折,下楼梯仅仅踩空一下没有摔倒就导致小腿骨折,这种情况不做骨密度检查就可以直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但是对于没有发生骨折的病人,则需要借助骨密度检查来诊断骨质疏松症。检查方法是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
骨密度高低用T值(T-Score)表示,T值表示被测对象的骨密度与同性别、健康青年人峰值骨密度平均值相比,相差多少个标准差(SD)。数值前面“+”、“-”号表示高于或低于正常青年人骨峰值;后面的数字,是指被测人的骨密度与正常同性别青年人骨峰值之间差几个标准差。如+2.0表示被测人的骨密度高于正常同性别青年人骨峰值2个标准差;-1.5表示被测人的骨密度低于正常同性别青年人骨峰值1.5个标准差。
诊断标准:T≥-1.0SD属正常;-2.5SD<T<-1.0SD为骨量减少;T≤-2.5SD为骨质疏松。达到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
血液学检测同样可判断骨质疏松,基本检查包括血、尿常规,红细胞沉隆率,肝、肾功能,血钙、血磷和碱性磷酸酶等,有助于骨质疏松症鉴别诊断。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前,应排除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以上检查指标存在异常需进一步检查或转至上级医院做专科检查。
选择性项目:C反应蛋白、25羟维生素D 甲状旁腺素、甲状腺功能、性腺激素、尿游离皮质醇、血清及尿蛋白电泳及肿瘤标志物等。
骨转换标志物: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具有鉴别诊断、判断骨转换类型、评估骨折风险,以及选择干预措施和监测药物疗效等价值。IOF推荐空腹血清1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1amino terminalpropeptideP1NP)和血清1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r CTX)分别为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敏感性较高的标志物。
骨质疏松的易发感人群
糖尿病患者的新陈代谢容易受到影响,使骨骼胶原蛋白合成不足,骨基质减少。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控制也可能导致钙摄入量不足,加重骨质疏松。酒精和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及其毒素可致成骨细胞中毒、破坏,使得骨量降低而诱发骨质疏松。
维生素 D 除了来源于食物,还依靠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而合成。维生素D可促进机体对于钙的吸收,对于不爱晒太阳的人若无维生素D的补充容易发生钙离子吸收率下降导致骨质疏松发生。
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成骨细胞和骨细胞的凋亡,延长破骨细胞的活性导致骨细胞的减少使得骨小梁的减少。需要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的人群更易并发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的预防及治疗
骨质疏松的预防分三级阶梯进行,一级预防为积极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出现骨密度下降时避免骨质疏松的发生,二级预防为出现了骨质疏松通过药物干预以及生活中避免跌倒预防骨折的发生,三级预防为出现了骨折,应积极治疗骨折疏松,避免骨折的再发4.1一级预防运动时,全身和骨骼的血液循环可明显恢复,肌肉的收缩和扩张对骨骼有刺激作用,可以促进骨形成,减少骨量的流失,这会减慢骨质疏松的进展。从骨骼健康方面来讲,任何运动均有利于骨骼,但是不能增加关节上的负担,比如爬楼梯、爬山,虽然对心脏有好处,但是增加了关节损害。推荐的运动:太极、五禽戏、游泳、缓慢地骑自行车、慢跑、散步等。增加一点哑铃、杠铃的负重运动锻炼肌肉强度,也是很好的。踢足球、打篮球、打排球也可以,但是这种运动是冲突性的,要避免运动性损伤。年轻人可以,老年人不太适宜,因为老年人肌肉的协调性、关节的稳定性都不是那么好,这样在运动中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容易得不偿失。
充足日照,建议 11:00~15:00,暴露四肢及面部皮肤于阳光下 15~30 min(取决于日照时间、纬度、季节等因素),2 次/ 周,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尽量不涂抹防晒霜,以免影响日照效果,但需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照射,以免灼伤皮肤。
均衡营养,适当补钙,保证每日膳食丰富、营养均衡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生活方式。饮食上应多吃钙和维生素 D 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蔬菜、鱼类、蛋类、豆腐、菌菇、燕麦、奶制品等。但需注意并不是喝骨头汤补钙,一碗骨头汤中的钙含量不过10毫克。而同样一碗牛奶中的钙含量达到200多毫克,远远高于一碗骨头汤。另外,对老人而言,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骨内的脂肪,经常食用还可能引起其他健康问题。
4.2二级预防
骨质疏松患者的基础治疗用药,通过补钙,达到改善骨吸收和骨代谢的平衡。
按照我国老年人每日需钙量 1000~1200 mg 计算,除每日饮食供给 500~600 mg 外,还应补充钙 500~600 mg/d。常用钙制剂分无机钙和有机钙两类,无机钙含钙高,作用快,但对胃刺激性大。有机钙含量低,吸收较好,刺激性较小。①无机钙:氯化钙:每日 400~800 mg 饭后服。碳酸钙:每次 0.5~1.0 g;2~3 次/d。该药在口服钙制剂中作为首选,含钙量高,吸收率好,与牛奶钙吸收率相同,价廉,服用方便。②有机钙:a. 葡萄糖酸钙:0.4~2.0 g 静注;口服每次 1.5 g;3 次/d。b. 乳酸钙:每次服 1.5 g;3 次/d。c. 门冬氨酸钙:每次服 0.2~0.4 g;3 次/d。③活性钙:是一种可溶性钙盐,生物利用度高。除了补钙同样需要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维生素D的使用:1.维生素D3:400-800IU(10-20㎍);2.阿法骨化醇:0.5-0.8㎍/日;3.骨化三醇:0.25-0.5㎍/日。
4.3三级预防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以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逐年上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退化性疾病,老年人和女性是患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人群,骨质疏松使骨小梁数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导致易骨折、骨折后愈合时间延长,以及骨折手术后内固定易松动,如今骨折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且其引起的疼痛一般是引起全身骨骼持续性疼痛。因此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尤为重要。
一、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地不断减少,骨量降低,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骨质疏松症一般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进一步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大多数骨质疏松病人属于此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女性65岁、男性 70 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是指发生于青少年,原因尚不明确的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雌激素急剧减少是引起更年期女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因素;而当她们进入70 岁之后又因骨代谢改变会发生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男性患者发生的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可以确定影响骨代谢诱因的疾病导致的骨质疏松症(如甲亢、甲旁亢、库欣综合症、性腺功能减退、1型糖尿病等)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所导致的骨质疏松。
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分为临床诊断和仪器诊断。如果病人已经发生“脆性骨折”,即在轻微外力的作用下就发生骨折,如咳嗽两声就导致肋骨的骨折,下楼梯仅仅踩空一下没有摔倒就导致小腿骨折,这种情况不做骨密度检查就可以直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但是对于没有发生骨折的病人,则需要借助骨密度检查来诊断骨质疏松症。检查方法是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
骨密度高低用T值(T-Score)表示,T值表示被测对象的骨密度与同性别、健康青年人峰值骨密度平均值相比,相差多少个标准差(SD)。数值前面“+”、“-”号表示高于或低于正常青年人骨峰值;后面的数字,是指被测人的骨密度与正常同性别青年人骨峰值之间差几个标准差。如+2.0表示被测人的骨密度高于正常同性别青年人骨峰值2个标准差;-1.5表示被测人的骨密度低于正常同性别青年人骨峰值1.5个标准差。
诊断标准:T≥-1.0SD属正常;-2.5SD<T<-1.0SD为骨量减少;T≤-2.5SD为骨质疏松。达到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
血液学检测同样可判断骨质疏松,基本检查包括血、尿常规,红细胞沉隆率,肝、肾功能,血钙、血磷和碱性磷酸酶等,有助于骨质疏松症鉴别诊断。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前,应排除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以上检查指标存在异常需进一步检查或转至上级医院做专科检查。
选择性项目:C反应蛋白、25羟维生素D 甲状旁腺素、甲状腺功能、性腺激素、尿游离皮质醇、血清及尿蛋白电泳及肿瘤标志物等。
骨转换标志物: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具有鉴别诊断、判断骨转换类型、评估骨折风险,以及选择干预措施和监测药物疗效等价值。IOF推荐空腹血清1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1amino terminalpropeptideP1NP)和血清1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r CTX)分别为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敏感性较高的标志物。
骨质疏松的易发感人群
糖尿病患者的新陈代谢容易受到影响,使骨骼胶原蛋白合成不足,骨基质减少。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控制也可能导致钙摄入量不足,加重骨质疏松。酒精和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及其毒素可致成骨细胞中毒、破坏,使得骨量降低而诱发骨质疏松。
维生素 D 除了来源于食物,还依靠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而合成。维生素D可促进机体对于钙的吸收,对于不爱晒太阳的人若无维生素D的补充容易发生钙离子吸收率下降导致骨质疏松发生。
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成骨细胞和骨细胞的凋亡,延长破骨细胞的活性导致骨细胞的减少使得骨小梁的减少。需要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的人群更易并发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的预防及治疗
骨质疏松的预防分三级阶梯进行,一级预防为积极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出现骨密度下降时避免骨质疏松的发生,二级预防为出现了骨质疏松通过药物干预以及生活中避免跌倒预防骨折的发生,三级预防为出现了骨折,应积极治疗骨折疏松,避免骨折的再发4.1一级预防运动时,全身和骨骼的血液循环可明显恢复,肌肉的收缩和扩张对骨骼有刺激作用,可以促进骨形成,减少骨量的流失,这会减慢骨质疏松的进展。从骨骼健康方面来讲,任何运动均有利于骨骼,但是不能增加关节上的负担,比如爬楼梯、爬山,虽然对心脏有好处,但是增加了关节损害。推荐的运动:太极、五禽戏、游泳、缓慢地骑自行车、慢跑、散步等。增加一点哑铃、杠铃的负重运动锻炼肌肉强度,也是很好的。踢足球、打篮球、打排球也可以,但是这种运动是冲突性的,要避免运动性损伤。年轻人可以,老年人不太适宜,因为老年人肌肉的协调性、关节的稳定性都不是那么好,这样在运动中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容易得不偿失。
充足日照,建议 11:00~15:00,暴露四肢及面部皮肤于阳光下 15~30 min(取决于日照时间、纬度、季节等因素),2 次/ 周,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尽量不涂抹防晒霜,以免影响日照效果,但需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照射,以免灼伤皮肤。
均衡营养,适当补钙,保证每日膳食丰富、营养均衡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生活方式。饮食上应多吃钙和维生素 D 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蔬菜、鱼类、蛋类、豆腐、菌菇、燕麦、奶制品等。但需注意并不是喝骨头汤补钙,一碗骨头汤中的钙含量不过10毫克。而同样一碗牛奶中的钙含量达到200多毫克,远远高于一碗骨头汤。另外,对老人而言,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骨内的脂肪,经常食用还可能引起其他健康问题。
4.2二级预防
骨质疏松患者的基础治疗用药,通过补钙,达到改善骨吸收和骨代谢的平衡。
按照我国老年人每日需钙量 1000~1200 mg 计算,除每日饮食供给 500~600 mg 外,还应补充钙 500~600 mg/d。常用钙制剂分无机钙和有机钙两类,无机钙含钙高,作用快,但对胃刺激性大。有机钙含量低,吸收较好,刺激性较小。①无机钙:氯化钙:每日 400~800 mg 饭后服。碳酸钙:每次 0.5~1.0 g;2~3 次/d。该药在口服钙制剂中作为首选,含钙量高,吸收率好,与牛奶钙吸收率相同,价廉,服用方便。②有机钙:a. 葡萄糖酸钙:0.4~2.0 g 静注;口服每次 1.5 g;3 次/d。b. 乳酸钙:每次服 1.5 g;3 次/d。c. 门冬氨酸钙:每次服 0.2~0.4 g;3 次/d。③活性钙:是一种可溶性钙盐,生物利用度高。除了补钙同样需要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维生素D的使用:1.维生素D3:400-800IU(10-20㎍);2.阿法骨化醇:0.5-0.8㎍/日;3.骨化三醇:0.25-0.5㎍/日。
4.3三级预防